1 / 11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设计:赖国强宁化第一中学点评:廖丽红厦门禾山中学一、概述《循环结构》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 3 第一章 ,第一小节,课时安排6 课时 ,本课为第 4 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算法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基本算法语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循环结构是程序框图的一种基本逻辑结构。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循环结构的意义,体会循环结构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点评:概述准确,要求合理。二、学习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循环结构概念;把握循环结构的三要素:循环的初始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培养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点评:目标定位准确, 要求明确合理, 重视学生自主能力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宁化第一中学高一学生, 对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下的课堂环境非常熟悉;2.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 因此,学生具备类比简单d=n 的赋值得出 Sum=Sum+n 的结论的基础。3.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对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这一课程兴趣很高;4.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点评:学情分析到位, 学生情况熟悉, 为教学选用的合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2 / 11 保证。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主要体现在两部分: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完成。另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评:该教师能根据自己教学对象的实情,科学的选用教学方式, 并注重教育技术的应用, 不仅节省时间, 有效提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