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怎样才能促进成果转化陈玉荣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眼下,中国发展面临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优化要素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成为发展重点,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创新来驱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一、创新不新,严重滞后市场。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是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解决动力问题,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上。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目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三大问题:*+三五睁科?SBBSi 规拥主聂指祈15.9^首先,创新模式缺乏效率。近年来,中国在超级计算机、军用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成功。但是,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的成果“目标”还没达成却已落后于市场的需求,成果还未产生就马上落后于市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规划创新步伐难以跟上科技的迅速变化,与市场脱节导致创新不新的结果。创新投入产出的国际比较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的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大学数量、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分别为美国的 33%、60%和 130%,而用于衡量创新水平的三专利产出、文献引用和国际合作发表的文章数量却分别仅为美国的 7.6%、8.3%和 20%,创新效率较低。另外,提升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基础科学研究投资也相对不足。研究显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预算比例较低。在研发支出经费中,美国全球第一,中国全球第二,但美国有 19%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仅为 5%。其次,创新观念落后。一方面,过于重视数量指标的增长。论文数量、专利授权常被用于衡量创新水平,而这类指标本身的短处也十分明显。事实上,论文和专利都只是创新的“中间载体”,里面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仅有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简单来说,科学家和论文的质量是呈金字塔结构的。2002 年至 2012 年,获诺贝尔奖的顶尖科学家有 87 人,接下来论文被引用的前 1%的科学家有 3215人(中国大陆 112 人),随后是在国际公认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 30 余万人,底层还有全球参与科研的万千学者。另一方面,专利等数量指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创新贡献本身也存在疑问。很多中国企业申请专利的动机是为了获得高新企业的认证,从而获得政策性补贴。专利数量增长可以推动质量增长的前提必须是,这种增长来自于市场自发的增长。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在所有企业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