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关注社会心态关注社会心态①心态培育”,执政者的壹道考题2011 年 04 月 21 日 00:00 来源:人民网 - 《人民日报》手机见新闻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壹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壹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让拥有壹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壹种执政挑战。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壹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和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多发点钱就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有的地方则认为“培育”的关键在百姓的自我修复,壹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其实,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和群体、个人和社会、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壹扇窗口。以普遍存在的“焦躁不安”为例,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蜗居”、“蚁族”人群大量出现,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见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而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壹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而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难以逾越,有些困难难以规避,壹些不良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但必须意识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也必定影响国家目标实现。因此,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