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传承国学2 ————————————————————————————————作者:————————————————————————————————日期:我们如何传承国学?2013-01-05 我们如何传承国学?原载:《中国科学报》 (2012-12-24 第 5 版 思想周刊 ) 主持人:王剑特约嘉宾: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陈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原道》主编)张德付(北京国学院学术部原部长)近 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国学越来越“热”。高校中专门从事国学研究的机构相继成立,电视上涌现了一批讲解传统文化的国学明星,市场上国学经典著作十分畅销, 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民间社团也纷纷成立。前不久,京城多家儒学社团、书院在北京孔庙联合举行了祭孔仪式。我们该如何看待“国学热”?“国学热”的背后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精神追求?今天到底该如何传承国学?本报约请了几位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国学热”体现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要主持人: 近年来, 社会上出现 “国学热”,比如: 穿汉服、 行跪拜礼, 让孩子背 《三字经》、《千字文》,还有各式各样的“国学班”、“祭孔大典”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彭 林:近百年来, “全盘西化”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与传统做彻底的决裂”曾经是许多人的真诚愿望。然而经过一个世纪的折腾,居然出现了回归传统的趋势,不少民众喜欢汉服、希望孩子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各地每年热心举办祭孔、祭炎帝活动,这说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是斩不断的,它还有强大的生命力。郭齐勇:我以为,国民对国学有一种需要。由于国民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太少,而国民有一种了解我们文化传统的需求。这正是这些现象的真实背景,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当然,我们可以积极引导,使老百姓更加理性。任何民族、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或宗教传统都有了解的义务,反过来我们可以说,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或宗教传统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基础。五 四以来,特别是“文革”以来,中国的知识人不加分析地把自己祖先的文明全部作为负面的糟粕,批判的对象,认为传统文化都是现代化的障碍,所以,体制内的教育不仅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而且还灌输了很多片面的看法,使之成为几代人的“共识”。这使我们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与终极关怀。现在出现“国学热”,正是一种矫正。陈 明: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