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 中考语文之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 2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6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7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8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9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 0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 2 、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 3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 4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 5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1 6 、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1 7 、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1 8 、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1 9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 0 、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 1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2 2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 3 、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