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1第五章第五章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教育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教育精品课件218401840年—年—19491949年的近代中国年的近代中国清朝末年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太平天国运动动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民国时民国时期期新文化运新文化运动动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精品课件3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洋务教育清末新政维新教育资产阶级民主教育精品课件4一、洋务运动与近代教育的起步一、洋务运动与近代教育的起步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洋务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起步精品课件5(一)中体西用(一)中体西用洋务教育的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教育的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及制度。中学,指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及制度。西学,指西方近代的文化思想及制度。西学,指西方近代的文化思想及制度。““体”,指根本或原则体”,指根本或原则““用”,指形式或应用用”,指形式或应用精品课件6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初见端倪:魏源,《海国图志》(初见端倪:魏源,《海国图志》(18421842))““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初建框架:冯桂芬,《采西学议》(初建框架:冯桂芬,《采西学议》(18611861))““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提法明确化:沈寿康,《救时策》(提法明确化:沈寿康,《救时策》(18951895))““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系统化:孙家鼐,开办京师大学堂奏书思想系统化:孙家鼐,开办京师大学堂奏书((18961896),学堂宗旨应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堂宗旨应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系完成:张之洞,《劝学篇》(体系完成:张之洞,《劝学篇》(18981898))精品课件7张之洞小传张之洞小传18371837~~19091909,河北南皮人,,河北南皮人,晚清“四大名臣”晚清“四大名臣”。。1313岁中秀才;岁中秀才;1515岁中举人;岁中举人;2626岁中进士。岁中进士。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1906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年升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督鄂督鄂1717年,湖北人才鼎盛、富甲一方。年,湖北人才鼎盛、富甲一方。精品课件8《劝学篇》《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分别论述中学和西学。分内外两篇,分别论述中学和西学。中学也称旧学,包括四书五经、中国史事等;中学也称旧学,包括四书五经、中国史事等;西学也称新学,包括西艺、西政和西史。西学也称新学,包括西艺、西政和西史。““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精品课件9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推动了近代教育改革,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推动了近代教育改革,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迎合了国民的守旧心理,坚持以固有传统文化迎合了国民的守旧心理,坚持以固有传统文化为本,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教育制度。为本,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教育制度。精品课件10(二)洋务学堂的兴办(二)洋务学堂的兴办培养目标——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外交翻译、培养目标——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外交翻译、水陆军事和工程技水陆军事和工程技术人才。术人才。教育内容——引进“西文”和“西艺”教育内容——引进“西文”和“西艺”组织形式——模仿西方近代学校制度组织形式——模仿西方近代学校制度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由此而萌芽。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由此而萌芽。精品课件11概况概况1919世纪世纪60—9060—90年代,全国兴办洋务学堂三十余所年代,全国兴办洋务学堂三十余所。。方言学堂。方言学堂。著名的有: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著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