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执业医儿科第十课消化系统疾病VIP免费

执业医儿科第十课消化系统疾病_第1页
1/18
执业医儿科第十课消化系统疾病_第2页
2/18
执业医儿科第十课消化系统疾病_第3页
3/18
第十单元消化系统疾病(一)第一节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易发生溢奶。胃呈水平状, 再加上幽门紧张度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也是婴幼儿时期易呕吐的原因。胃容量出生时30~60ml,随年龄增大, l ~3 月 90~150ml,1 岁时达 250~300ml.小儿肠管相对比**** 长,对消化吸收有利,但肠系膜柔软而长,粘膜下组织松弛,尤其 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 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 肠扭转 和肠套叠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随发育而增加。但小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故3 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 淀粉类食物 。婴儿胃排空时随食物种类而异,一般水为1.5~2 小时,母乳2~3 小时,牛乳 3 ~4 小时。婴儿肠粘膜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低于**** ,但因奶中乳糖食量低,仍可正常分解、吸收。幼婴尤其是未成熟儿肠壁薄、粘膜血管丰富,肠粘膜屏障作用较差,肠腔内微生物、过敏原及不完全分解产物可经肠粘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性感染或变态反应病。幼婴因胰腺酶活性低、胆汁分泌少,对脂肪及蛋白质消化、吸收都不完善。新生儿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开始出现细菌。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 喂养者以双歧杆菌 及乳酸杆菌 为主;人工 喂养则以 大肠杆菌 为主。肠道细菌对体内合成维生素和其他 B 族维生素起重要作用。消化功能紊乱时,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致病。第二节小儿腹泻病定义: 小儿腹泻病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 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 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 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 个月~ 2 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ABCD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腹泻为主的综合征E答案: D 172004A<3 个月B3~5 个月C6 个月~ 2D3~4 岁E5~6答案: C(2004)一.病因( 一)小儿腹泻病的 内在因素 :1.消化系统特点 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执业医儿科第十课消化系统疾病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