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六年级科学太阳系的神秘 《做太阳系模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 14 课,《做太阳系模型》是一节制作课。教材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认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成员及分布特点,要求学生在纸上简单的画出太阳系中各星体分布图形。二、学生讨论得出:制作太阳系模型要做好哪些准备。三、学生制作“八大行星”球体,参照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摆放出太阳系模型。四、学生相互比较自制的太阳系模型,沟通对比,认识对太阳系模型和太阳系有哪些更多的认识。对教材内容我做一下处理。 1.教材第一部分承接上下节课的内容,复习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成员,认识八大行星的分布特点。这也是本节课程的基础,熟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分清各个行星的大小,第 1 页 共 1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认知八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及其运行状况是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基本要求。学生画太阳系模型图,只能体现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大致区分八大行星的大小,但无法表达八大行星之间的距离关系。学生绘画的目的也是复习认知太阳系示意图。可以用八名学生分别代表八颗行星,按顺序排排队,复习“八大行星”有关知识。 2.教材第二部分由学生讨论得出做太阳系模型要做的准备:一个平面、知道八大行星的大小和位置、找到合适的制作材料。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的,是对学生“绘画”的升华和提高。因为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运动轨道大致在一个平面上,所以可以使用一块泡沫板做太阳系平面。“八大行星”的直径和离太阳的距离等数据,上一节课已经学过,本节课需要老师收集和出示。制作“八大行星”模型球时,学生知道可以使用橡皮泥、气球、黏土等材料制作。 第 2 页 共 1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3.做太阳系模型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先做出“八大行星”模型球,然后按“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和离太阳的距离远近摆放。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八大行星的直径按比例进行缩小,比例标准由学生自己确定,得出几组不一样的数据。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数据,最后统一到“把地球的直径缩小到 1cm”,得出的数据容易制作。但是在处理“八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时,仍使用“把地球的直径缩小到1cm”为比例标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将缩小为 11759cm,这样不利于制作太阳系模型。所以要重新选择一个新的比例标准,“把日地间的距离缩小到 1(国际天文单位)”对“八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按比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