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典当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李 蕾 典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也是最早的金融贷款形式。被视为世界典当业最主要发源地的中国,典当业有着 1600 多年的历史。从其诞生至今,历经兴衰。但当今有许多现实问题阻碍典当业的进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着典当业未来的进展前途。 一、典当业的历史变迁 著名典当讨论学者曲彦斌教授用八句话归纳了中国典当业的进展脉络,即:“初见萌芽于两汉,肇始于南朝寺库,入俗于唐五代市井,立行于南北两宋,兴盛于明清两季,衰落于清末民初,复兴于当代改革,新世纪有序进展。”[1] 就今所见有关历史文献的明确记载,中国的典当业在汉代初见萌芽,主要依据是南朝宋人范晔撰写的《后汉书·刘虞传》所言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典当胡夷”[2]。南北朝时期, “兴佛”导致了寺院经济的发达,也相应产生了如何使用富余沉积资财的问题,所以肇始于南北朝时的南朝佛寺。从唐代开始,中国的典当从单一的寺库质贷逐渐成为一种官营、私营和寺营三种质贷形式并存的兴盛局面,名为“质库”、“寄附铺”、“柜坊”等。质贷业的金融活动活跃了唐代的社会经济生活,尤其是便利了市民的经济生活。这一时期质贷业的全面兴盛,为此后近千年典当业的进展开了一代先河,是中国典当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随着宋代经济的繁荣和金融活动的日趋活跃,典当业亦获得了长足进展,尤为重要的是出现了我国历史文献迄今所见最早的典当业招幌,《清明上河图》中记录了当时的招幌形象。[3]明清两代是中国典当史上的兴盛时期,但在寺院经济中的典当活动却锐减。明代典当资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商人资本为主体的民营典当,典当行在综合经营的同时,出现了针对不同当物对象范围的专业性经营分工,经营管理日趋条理化、法律规范化,标志着中国典当业的逐渐成熟与提高。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通货膨胀,货币混乱。在传统金融机构向现代金融机构进展的过程中,传统典当业未能及时转化并适应社会进步,加之政府对典当行监督管理不利,致使典当业急剧衰落。尽管政府曾投巨资努力进展农村典当业,亦最终未能挽回局势。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后期,我国的典当业处于一种体制过渡期,绝大多数的当铺被改造成人民银行领导的“小额质押贷款处”。典当真正的消亡期即历史上的空白期是自“文革”开始至1987 年改革开放。取缔典当的直接理由,在于它是一种高利贷行业。 20 世纪 80 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