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刘晓霞•1995年2月26日,一条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金融市场。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9.1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在经过国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先前一个周末的拯救失败之后,被迫宣布破产。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3月5日,荷兰国际集团(lNG)以1美元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案件经过:巴林银行创立于1762年,至今已有233年的历史。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100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郡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美称。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一个28岁的青年进行期货投机失败所累而陷入绝境。案例正文案例正文•28岁的尼克·里森(NICKLEESON)1992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新加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期货交易员难免会在交易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情况。因此,他们一般都会开设一个特殊帐户,用以暂时存放那些错误的交易,等待适合的行情出现时,再挽回损失。但是,错误帐户在尼克·李森的手中改变了用途,他把自己失败的交易记入其中,用以掩盖损失。结果,为了赚回赔掉的钱,尼克·李森的赌局越开越大,以至于到了无法收拾的境地。•根据新加坡《证券交易法》,尼克·李森因欺诈罪,被判有期徒刑6年半,从而变成了新加坡塔那梅拉监狱中的阶下囚。尼克·李森利用欺骗的手段使巴林银行蒙受了8.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从而把巴林银行推上了死亡之路。案例分析•这家银行被一位年仅28岁、涉足银行业才六年的年轻人尼克里森弄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内控管理不健全或者说执行力不够才是问题的核心。1、市场性风险2、操作性风险。3、管理层风险。出巴林银行存在案例分析•市场性风险体现在利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而是金融衍生产品。。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产品并不会增加市场风险,若能恰当地运用,比如利用它套期保值,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对冲方法。但在其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其致命的危险,即在特定的交易过程中,投资者纯粹以买卖图利为目的,垫付少量的保证金炒买炒卖大额合约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往往无视交易潜在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用少量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获取高收益运用不当,将损失惨重案例分析•操作风险体现在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而造成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要求里森另行开设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命名为“888888”。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免,“88888”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这个被人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没有及时地消除信息操作系统在更新后存在问题和纰漏,给企业带来了风险案例分析•管理层的风险(主要风险)体现巴林银行内部没有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权力过于集中里森一直既是前台的首席交易员,又是后台的结算主管,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是由里森一人把持,为其越权违规交易提供了方便。巴林没有建立对风险管理持续监控机制在李森从事投机交易的较长时间里,巴林银行没有对银行风险建立集中控制的机构,1994年8月银行才成立资产管理部对风险进行集中管理,但是到当年年底才知道李森对银行造成了损失。巴林银行缺乏明确的报告流程和制度里森所任职的新加坡期货部存在两条报告途径:向伦敦总部汇报,向巴林银行在东京的机构汇报,但没有建立起明确的报告流程和制度。这种情况造成了里森的私自交易不能被及时觉察和制止项目风险管理综合案例某公司开发一航空型号产品,是国家的指令性项目。在项目论证时,就一致认为该产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