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介入治疗CONTENTS目录01020304概述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式术后治疗05病例分享PART01概述肝血管瘤概况1、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2、发病率约为1.5%,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约占58%。3、临床症状不明显,通常在体检时被偶然发现。肝血管瘤病因1、肝血管瘤通常被认为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2、研究结果显示:性激素可以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移行乃至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如怀孕和口服避孕药可使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血管瘤生长,这可能与女性发病相关。PART02临床表现及诊断肝血管瘤临床表现1、通常无症状,以单发病灶最为常见(61%),生长较慢,病程较长,且病人肝功能无明显异常。2、若肿瘤直径>5cm,可因对邻近组织和脏器的压迫导致产生临床症状。表现为右季肋区不适感或胀痛,偶有因左肝巨大血管瘤压迫胃肠道产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3、少数病人因为巨大血管瘤或肝门部血管瘤对胆道的压迫引起胆道梗阻,出现黄疸,或压迫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导致布加综合征。4、绝大部分肝血管瘤无恶变倾向,但仍有部分病人因血管瘤进展,出现腹痛等症状或并发自发破裂出血,存在一定的致命风险而须进行治疗。肝血管瘤诊断1、常规首选超声检查。2、结合CT、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等综合判断。多种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可极大提高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PART03治疗原则治疗指征1.伴发症状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引起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自发或外伤性破裂。病死率高达35%左右。•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又称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表现为血细胞过度消耗导致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紫癜等,是威胁病人生命的少见血管瘤并发症。2.进行性增大的肝血管瘤•每年增速直径>2cm的情况为快速增长,如初始发现的瘤体已较大,则可能存在并发各种症状的风险,建议酌情治疗。治疗方式1.手术切除。•包括血管瘤剥除,不规则肝切除、肝段或半肝以及扩大的半肝切除。肝组织切除量、术中出血量以及输血情况等是影响肝血管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2.局部消融术。•RFA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肝血管瘤微创治疗方法。•病变位于肝脏实质内,周围无大血管、胆管及重要脏器,凝血功能良好的病人。•RFA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脓肿形成、胃肠道穿孔、肝功能衰竭、胆管损伤、门静脉血栓、需要引流的血气胸等。治疗方式3.肝动脉介入栓塞术。•介入指征包括:•(1)血管瘤合并危险因素。•(2)有手术切除指征但肿瘤巨大。•(3)肿瘤周围有重要结构,手术切除风险较大。•(4)伴黄疸或消耗性凝血病。•(5)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病人肝动脉介入栓塞术理论基础:•通过介入栓塞治疗能有效地使病人供血动脉末梢小分支闭塞,血管瘤纤维化,终止肿瘤生长,促使瘤体缩小,临床症状改善,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花费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PART04术后治疗术后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1、疼痛,给予止痛对症。2、恶心、呕吐,给予抑酸、止吐。3、肝功能异常,给予保肝治疗。4、发热,给予退热。一般1周左右缓解,术后避免腹部碰撞、外伤等,3月-半年复查上腹部CT。评估疗效。PART05病例分享典型病例1、患者女性,57岁2、因“乏力、纳差1年余,加重1周”入院。3、辅助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肝巨大血管瘤。腹部CT提示:肝实质内巨大占位性病变,首先考虑血管瘤。典型病例患者CT表现(2018.11.21)典型病例介入治疗治疗前造影治疗后造影典型病例治疗后11个月CT对比复查治疗前治疗后感谢在座各位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