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 我们看到的实情是,知识的授受作为教育的中心已成为一个非常基本和普遍的现象。知识的授受占据了教育的绝大部分的时空,消耗着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精力。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很容易发展成为灌输一记忆式的教学。而这是造成现行教育诸多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是还未成年的学生。基础教育给予每个人最初的生活体验。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生活是他们一生中一个极为丰富、极为重要的时期。基础教育中比知识授受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有健康的体质、正常的智力、正确的审美观以及丰富的情感,这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授受知识是有价值的,但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确信,在基础教育中还有远比知识授受更值得关注的事。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是人才还是公民? 人才并不是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践中这个问题却显得很模糊,少数尖子生的选拔与培养成了学校的全部工作,基础教育被办成了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它是教育的第一层次。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则是教育的第二层次。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的底线,以此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的底线评价。首先,培养人才的倾向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其次,培养人才的倾向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人应该是先成人再成才,换言之,基础教育要先教会学生成人才切合基础教育中“基础”二字之义。基础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一个认同社会,又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就象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产品,预先制定了产品的质量标准,然后按规格统一生产。于是我们的学生也就分为了两种:学业成绩好的和学业成绩差的,成绩好的是合格产品,成绩差的属于淘汰的次品。这就是统一发展带来的恶果。由于先天的、环境的、人为的种种原因,各个学生的智力、专长不是处在一个水平线上的。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消灭差异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相反,应该把差异看成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去开发。基础教育应该是多元发展的,应该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这也要求基础教育评价应该将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个别化的和差异性的。今天的基础教育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