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短日照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短日照,短日照促进发育,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稻、玉米、棉花等。2.收获指数:又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3.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数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就叫作物营养临界期。4.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为有效温度。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5.棉花铃重:指棉花单铃子棉重,以 g 表示。6.冬发油菜:越冬时幼苗有 9〜10 片绿叶,叶面积指数在 1.5 以上,开盘直径在 30cm 以上的油菜,称为冬发油菜。7.水稻僵苗:水稻移栽后不长新根、不分蘖,生长基本停滞。8.水稻有效分蘖:能最终正常抽穗结实的分蘖为有效分蘖,一般在拔节以前 15天发生的分蘖,其有效的可能性较大。9.温度三基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10.复种: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11. 感光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12. 棉花衣指:指 100 粒子棉上纤维的重量,以 g 表示。13. 作物生育期:指作物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绿肥、甘蔗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14. 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作物各器官的建成呈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或伸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15. 物候期: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16. 生物产量: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总干物质的收获量。17. 复种指数:指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18. 作物春化:有些作物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作物春化。19. 棉花衣分:指一定重量的子棉中,纤维(皮棉)所占子棉的百分比。20. 水稻断奶肥:水稻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