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面对现实的逃避型人格现代心理学将习惯性逃避的人群,归结为逃避型人格,又叫回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佛教中有出世与人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人世则指普渡众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在古代,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就可能是属于此类人格。对于现代人而言,想做一个隐居者恐怕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必须面对红尘俗世的纷纷扰扰,即便你不想,但是你别无选择。所以,逃避型人格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与世情格格不入。因此,即便你对生活有再多不满,对现实有再多无奈,你依然要藏住自己的逃避心理,积极地面对眼前的社会。但是在现实中,对于许多逃避型人格的人而言,他们虽然不能选择隐居,可是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江苏南京有一位父亲,将自己的两个孩子“囚禁”在自己的家中,不让孩子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接触。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怕孩子被外界坏的东西所影响。可是,他这种古怪的想法断送了孩子的童年与青春,是一种犯罪行为。逃避型的人,不敢面对外界社会,也同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灵。所以,这种逃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因此,逃避型人格如果发展到最后,对于人是有害无益的。只有克制和隐藏自己的逃避心理,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取得一定的成就。FBI 心理学专家霍妮认为逃避型人格有以下特点:(1)因为别人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深受伤害;(2)除了自己的亲人之外,没有或很少有交往密切的朋友;(3)除非他们确定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否则不愿意介入到别人的事情中;(4)对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尽可能的逃避;(5)在社交场合显得沉默寡言,尤其害怕别人的评价;(6)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的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霍妮认为,只要满足以上特征中的 4 项,那么就可以断定一个人属于逃避型人格。逃避型人格最大的特点是普遍地疏远他人,甚至有对自我的疏远,他们对自己都持旁观态度,这与他们总的生活态度是一致的。他们的内心还有一种有关键意义的需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更精确地说,他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作出决定,不以任何方式在感情上与他人发生关联,无论是爱情、争斗、合作、还是竞争。当然,逃避型人格也并非没有好处,拥有逃避型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