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与职业幸福感一、心理健康概说(一)健康新概念1、健康: 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重新定义,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得到世界的关注归功于美国人比尔斯(1900年);2、心理健康: 就是一个人能够做到客观刺激与主观反映保持一个平衡的、恰当的状态,能够做到内外协调统一,并且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自己)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人际关系良好)4、正视现实,接受现实(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适应——人从出生开始就面对各种适应问题5、人格完整和谐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三)如何看待心理健康1、心理问题(障碍)程度划分心理问题也象我们平时感冒一样分轻度、中度和重度。心理困扰:轻度的可能通过自我调整一下(喝点姜汤出点汗)就好了;(自我调整、找朋友倾诉等)心理障碍:中度的可能需要吃点药调理一下才能好;(专业咨询人员咨询)心理疾病:重度的就需要心理医师的治疗了。2、最新的统计表明, 全球完全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6%,完全没有2 心理疾病的人只占9.5%,有 84.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国良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 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今天本人心情不好, 大家好自为之, 不然的话,休怪本人不客气, ”“我的婚姻生活很不幸福,丈夫与我经常吵架, 家里常常硝烟弥漫,我的心情也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