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胶体金的制备VIP免费

胶体金的制备_第1页
1/7
胶体金的制备_第2页
2/7
胶体金的制备_第3页
3/7
1971 年 Faulk 和 Taylor 发明免疫金染色方法后,胶体金这种无机胶体才用于蛋白标记。从此,借助电子显微镜,用纳米金颗粒对目标分子,制备稳定的金一蛋白轭合物,第一步就是制备出金颗粒大小和形状都正常的胶体金溶胶。胶体金溶胶实质就是由过渡金属金的细小颗粒组成的一种稳定、均一的分散系。常制备的金粒径大约都在 5~15Onm 范围,诊断检测用金轭合物的颗粒直径则大多在 20~40nm 大小。由于胶体金颗粒很小,表面积就非常大,这就意味着胶体金体系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和很高的表面能,而任何高表面能胶体体系在生产时如果条件掌握不好,都会变得不稳定。本文主要讨论胶体金生产中对分散系质量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一些过程工程问题,重点要谈的是金溶胶生产中一些关键的物理因素而非化学因素,但首先还是谈一下其中的一些化学问题。不同胶体金制备方法的重要特征试剂和浓度还原剂参考文献说明1%氯金酸白磷的而乙Hermanson5nm 颗粒,红色溶胶水溶液醚溶液(1996)Hayat(1989)1%氯金酸抗坏血酸水Hermanson12nm 颗粒,红色水溶液溶液(1996)Hayat(1989)溶胶1%氯金酸柠檬酸三钠Hermanson15-150nm 颗粒,水溶液水溶液(1996)Hayat(1989)红色溶胶大颗粒胶体金可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溶液反应制得,根据还原剂柠檬酸三钠的用量不同,所得颗粒粒径一般在 15~150nm 范围。6~15nm 的中等粒径金可用抗坏血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得,这种方法制得的金粒平均粒径在 12nm 左右。目前技术所能制出的最小金粒粒径可达 5nm 以下,这种粒径的金粒需在二乙醚中采用白磷或黄磷还原法制备。这里主要谈谈制备 20~40nm 金颗粒,因为这种大小的金粒最适于快速诊断测试使用。前已述及,这种粒径的胶体金制备要用到氯金酸水溶液和柠檬酸三纳水溶液,要将这两种溶液混在一起反应,其中发生的反应大概可分为均相和非均相两种,下边就讨论胶体金生产中涉及的这两种反应:均相反应均相反应中,所有反应物混溶在一起形成均一溶液,反应产物也是水溶性的,因此在反应过程中整个体系始终保持均相。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温度,温度主要影响反应速率常数。通常,反应温度升高 10°C,反应速率增大 2 倍。在单级反应器中,要提高反应速度,获得高产率,就要考虑反应温度的影响。对于不可逆反应,即反应物基本可全部转化为产物的反应,反应温度上限就是反应器材质的最高可耐受温度,就是反应器的建造温度,但对于可逆反应,温度效应则比较复杂,因为反应速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胶体金的制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