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教师心理一、中学教师的角色心理角色: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特定身份和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模式。(一)教师职业角色的类型与形成1、教师职业角色类型角色期望: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①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②行为规范的示范者③班集体的管理者④心理健康的维护者⑤学生成长的合作者⑥教学的研究者2、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1)教师角色的认知(2)教师角色的认同(3)教师角色的信念(三)教师角色心理的冲突1、教师角色间冲突(1)角色权威与知心朋友(2)知识传播者与父母代理人(3)班级的领导者与学生的顺应者2、教师角色内冲突(1)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冲突(2)角色本身的局限引起的冲突(四)教师角色的调适1、自我调适2、社会调适二、中学教师的心理特征(一)教师的认知特征1、教师的观察力特征(1)客观性(2)敏锐性(3)精确性2、教师的记忆特征(1)记忆的准确性(2)记忆的敏捷性3、教师的思维特征(1)逻辑性(2)创造性4、教师的注意特征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二)教师的情感特征1、教师情感成熟而稳定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觉和深刻的理智感(三)教师的意志特征意志概述:意志品质(特征)1、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和坚韧性2、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3、处理师生矛盾的自制性(四)教师的师爱1、“师爱”的特点(1)广泛性(2)无私性(3)教育性2、“师爱”的表现(1)始于对学生的了解(2)表现为尊重学生(3)表现为信任并寄希望于学生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五)教师的人格特征1、职业信念(1)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2)教学归因2、职业性格(1)理解学生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2)与学生相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关于交往的技能(3)了解自己安全感和自信教师的需要(六)教师的威信1、定义:威信是指个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对于其他人的一种影响力。教师的威信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常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反映。2、形成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教育教学艺术良好的仪容仪表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一印象3、维护与发展三、中学教师的成长心理(一)教师成长的历程(富勒等)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二)教师成长的心理过程1、情绪高涨2、心理困惑3、反思求解4、心理倦怠5、情绪回归6、心理愉悦(三)教师专业成长1、专家型教师的特征(1)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新手-高级新手-胜任型-熟练型-专家型(2)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丰富的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高效率对教学问题的洞察力强2、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1)微型教学(2)教学决策训练(3)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4)案例研究(5)教学反思(6)行为研究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与问题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2、教师职业心理问题(1)角色冲突(2)认知偏差(3)职业枯竭(倦怠)3、职业压力(1)因为工作而引起的压力,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2)压力源4、职业倦怠由弗登伯格(1990)提出(1)定义:指个体在长期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2)特征(玛勒斯等,1997)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3)成因长期工作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互动下形成。(4)干预自我干预组织干预(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1、社会层面2、学校层面3、个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