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一年级下册全文各册问题的顺序,都按照教材呈现的前后顺序。一、 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落实“数豆子”的教学目标?第 4 页“数豆子”一课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会写100 以内的数;二是能对100 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对于第一个目标, 教师都能理解, 实践中也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需要关注的是第二个目标,强调估计意识的培养,主要原因有:第一,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二,估计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估计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建议第一学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为主,通过设计适当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的必要性。本册书是第一次出现估计数量的活动, 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估计,初步体验估计的基本过程:用部分的数量(如教材中10 粒黄豆)来推断总体的数量(如教材中一把豆子的数量) ,不要求学生独立探索估计的策略。有关估计的具体策略在以后教材中还要学习。教材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估计一把豆子的粒数引入估计活动,然后通过验证估计结果,引入数的写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境入手,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把豆子有多少粒,然后再让学生数出10 粒豆子,以此为标准(或参照物)再进行估计。 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想法。在估计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比较”来进行估计,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很有好处。 在实际数出豆子个数之后, 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结果, 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器上不同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对数位的理解,进而鼓励学生结合计数器上的结果写出抽象的数。具体操作时,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豆子来数,比如可以用黄豆、蚕豆、芸豆等。由于豆子的大小不同,学生一把可以抓起的豆子多少也会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引导学生估计豆子的数量,让学生经历估计的过程。活动时也很容易出现豆子撒落地上学生忙着捡豆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碗豆,豆不要装得太满, 碗下面可以再放一个比较大的纸盒,这样学生抓不住的豆子一般会落到纸盒内。二、教材第 7 页第 4 题中“仔细观察右表,你发现了什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到哪一步?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