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针对疾病监测与学校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录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应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01疫苗可预防疾病甲类传染病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监测传染病水痘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性极强•脊灰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引起肢体麻痹•脊灰病毒能在人与人间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大部分感染者(90%)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1/200肌肉麻痹,留下终生残疾甚至死亡脊髓灰质炎是如何传播的?•脊灰病毒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粪便中的病毒→污染食物、用具、玩具、手传播入口•发病早期:咽部病毒→咳嗽、打喷嚏,排毒可经飞沫传播粪便通过手传播至玩具粪便排毒传播至另一个儿童的手肠道感染循环传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应对输入性脊灰病例的关键•监测系统是否足够敏感,在第一时间识别、发现病例•采取快速、正确的反应阻断病毒传播AFP病例定义•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AFP监测是症状监测AFP病例包括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短暂性肢体麻痹。AFP病例的调查分类•高危AFP病例•①年龄<5岁、接种脊灰疫苗次数<3次或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②临床怀疑为脊灰的AFP病例•③来自脊灰流行国家和地区,或在发病前35天内曾去过脊流行国家或地区•普通AFP病例•非高危AFP病例AFP病例监测系统时限要求麻痹标本采集送省疾控中心省实验室报告结果国家脊灰实验室型内鉴定结果14天7天14天7天阳性分离物送国家脊灰实验室14天应尽可能缩短AFP病例报告与调查、标本采集运送及检测的时限要求,提高监测敏感性、流调和检测及时性及质量。AFP标本采集•对所有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13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疑似病例近期曾有OPV免疫史,且在服用OPV后4d~35d内发热,6d~40d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OPV,从粪便标本中只分离到脊髓灰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1区基因序列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