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月经产生的机制月经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女性月经的产生女性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如果没有受孕,子宫内膜会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剥脱,又称月事、月水、月信、例假等。月经病的概念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月经生理•月经初潮——妇女一生第一次来月经,称为初潮。初潮年龄一般为13—15岁,可以早至11—12岁,或迟至16岁平均14岁。•绝经——妇女一生最后一次行经,停经1年以上,称为绝经。一般为45—55岁,平均49.5岁。绝经表明行将步入老年期。正常月经周期:一般月经周期是28—30天,也有30天来一次月经,甚至40天来一次月经。只要有规律性,提前或错后3—5天,也是正常现象。经期:女子的月经大约是2—7天,一般为3—5天。经量:正常月经量一般为50—80毫升,个别人可超过100毫升(有人认为超过80毫升为病态),一般第2—3天出血量最多。经色:正常的血是暗红色的,开始色较浅,以后逐渐加深,最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干净。经质:不稀不稠,不易凝固,无明显血块,无特殊气味。几种特殊的正常月经少数妇女,身体无特殊不适,定期两个月或三个月,甚至一年,月经来潮一次。古人将定期两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定期三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定期一年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避年”。极个别妇女,终身没有月经来潮,但又不影响正常生育者,称为“暗经”。有的妇女在怀孕早期,仍能按时有少量月经来潮,但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古人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月经的周期节律•行经期——行经第1—4天,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呈现“重阳转阴”特征。•经后期——约为月经周期的第5—13天,即月经干净后至经间期,此期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呈重阴状态。•经间期——月经周期的第14—15天,此期正值两次月经中间,故称经间期。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是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正是种子的时候。•经前期——月经周期的第16—28天,此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此时阴阳俱盛,以备种子育胎。月经周期中的四个不同时期的连续与再现,形成月经周期的月节律。月经周期异常月经周期异常•月经先期月经先期————月经提前月经提前77天以上,甚至天以上,甚至10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月经后期月经后期————月经延后月经延后77天以上,甚至天以上,甚至3—53—5个月一行个月一行•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时或延长时或延后月经时或延长时或延后77天以上天以上月经先期的病因•气虚气虚————肺气虚,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气虚则统摄无权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冲任不固•血热血热————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辨证论治1.阳盛实热治法:清热凉血调经方药:清经散2.肝郁血热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方药:丹栀逍遥散3.阴虚血热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方药:两地汤月经先期的经络治疗•清热调经。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实热证配太冲或行间、期门;虚热证配太溪;气虚证配足三里、脾俞、胃俞;月经量多配隐白;心烦者配神门。月经后期的病因月经后期的病因•肾虚肾虚•血虚血虚•血寒血寒•气滞气滞•痰湿痰湿辨证论治血寒治法:温经散寒,行血调经。方药:温经汤。肾虚治法:补肾助阳,养血调经。方药:温胞饮加当归、川芎血虚治法:补血填精,益气调经。方药:大补元煎气滞治法:开郁行气,和血调经。方药:加味乌药汤加当归、川芎。痰湿治法:燥湿化痰,健脾调经。方药:六君子加归芎汤月经后期的经络治疗•温经散寒,活血调经。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配穴:实寒证者加子宫;虚寒证者配命门、腰阳关。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