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株洲市二中G0215班研究性小组•组长:段植•组员:王双磊周涛周翊袁友泉陈怡星罗强汪振宇•指导老师:吴先文1研究目的:•随着21世纪的来临,株洲也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株洲市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建立一个新兴工业城市。这是我们株洲人的骄傲。•但随之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即随着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污染。现代化的社会中,零污染的发展是不存在的.因此,随着株洲市工业化的进程,势必造成一些严重的污染,而且如今所出现的问题已经足以危害到人类的生存。这不得不使人们重视。试问:如果城市已无法让人生存,那么发展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况且,据最新的环境调查,株洲市已成为了亚洲第二大污染城市。那么是不是每一个株洲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它呢?•因此,我们几位有识之士借此次研究性学习,强烈呼吁地方政府,能够切实的履行中央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要为了所谓的经济与工业化进程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严重的后果。•株洲市是一个坐落在向江河畔的一座重工业城市,而且是中国南方铁路的大枢纽,交通便利是其发展的一个巨大优势。以此优势为基础建立了以芦淞为中心的服装大市场。但也带来了进出人口繁杂、无法统一管理的等等问题。导致了生活垃圾成山等环境问题。•株洲市发展主要是以依靠湘江水资源所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区——石峰区和以铁路交通优势所发展起来的芦淞区。但是,这两个区也是株洲市污染的主要来源,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环境的保护。•①主要污染源之一——石峰区•众所周知,石峰区是株洲市的重工业基地,它建设起步于50年代。受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当时还没有完整的环境保护概念。虽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注意到了合理布局,如把化工.冶炼.建材等污染严重的工业布置在城市水源下游的清水塘地区,把一批大型工厂的生活区与生产区用一定距离分隔开来,但是,单靠一次的合理布局来保护环境,远不能适应生产建设的发展。•随着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陆续建成,当人们正陶醉于工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成就中时,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进入70年代,株洲每年从全国各地输入原料和燃料1000多万吨。从湘江汲取4亿多吨水,而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需排出废气200多亿立方米,气型污染物151万多吨,排出有害废水1亿多,水型污染物10多万吨,固体废物100多吨。•由于工业布局时没有同时建设处理和利用的设施,以致环境问题逐一发年。•石峰区清水塘地区150多个烟囱日夜喷烟雾,使株洲的天空常常灰蒙蒙的一片,石峰区上空更是一年到头很少见到蓝天。•六十年代,株洲每年约排放工业废气77亿立方米,七十年代上升为156亿立方米,八一年至八五年年均排放203亿立方米,八六年至九O年年均排放311.8亿立方米,现在的排放量高达507.42亿立方米/年,这些废气中含十种污染物,主要有SO2、NO、CO、烟尘、工业粉尘等。废气排放量最大的集中在石峰区的工业区,如株洲冶炼厂、株洲电厂、湘江氮肥厂、株洲化工厂等。这些工业废气不仅污染了株放市的空气,也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失。如1975年5月20日株洲化工厂因液氯计量槽和自动加料罐爆炸,造成140多人中毒,死亡2人,氯碱系统被迫停产24小时。同年6月,株洲冶炼厂因事故造成200万立方米SO2排空,污染了湘潭近两万亩稻田,损失粮食约150万公斤。•固体废充物主要有粉煤灰,煤矸石,有色冶炼渣,化工渣等。六十年代年均排渣量70多万吨,七十年代为110多万吨,八十年代为135万吨。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资源,易造成灾害,还有危险性,又怕渗透污染地下水。清水塘工业区1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35个渣场,占地300亩。•因此,石峰区是株洲地区的一个污染大头,其产要污染形成为“三废,要治理株洲市的环境就必须先治理石峰区的严重污染问题。•解决方案:(供参考)•1,进行工厂的合并,减少工厂密度。把一些能够共同使用烟囱或设备的工厂合并,将小工厂合并成大厂家。既可以提高工厂的竞争力,又可以减少污染。多余的工人也不必使用下岗制度,合并出来的工厂可以将一些副业给多出来的那部分工人,比如餐饮、娱乐等。•2,对一些无竞争力的工厂进行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