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周东辉(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科 百科名片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 西医学名: 细菌性痢疾英文名称: bacillary dysentery 其他名称: 菌痢 所属科室: 内科 - 主要症状: 腹泻,发热,腹痛,里急后重 主要病因: 细菌感染 传染性: 有传染性 目录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 2. 急性菌痢 3. 慢性菌痢 诊断鉴别 1. 诊断标准 2. 临床类型 3. 鉴别诊断 疾病治疗 1. 治疗方案 2. 疗效评估 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疾病护理 饮食注意 专家观点 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痢疾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的无鞭毛杆菌,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之不同,本菌可分为 4群和 47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 S. dysenteriae (A群) 福氏志贺菌 S.flexneri(B群) 鲍氏志贺菌 S.boydii(C群) 宋内志贺菌 S.sonnei(D群) 各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导致全身毒血症状;痢疾志贺氏菌还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作用产生严重的临床表现。 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瓜果、蔬菜及污染物上可生存 1~2周,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弱,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 [1]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其中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及带菌者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易被忽略,故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更大。 (二)传播途径: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通过苍蝇污染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地震,战争,洪水等因素可致水源污染,而引起暴发流行。 (三)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但有交叉耐药,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四)流行特征: 季节性∶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有利于苍蝇孳生及细菌繁殖,且人们喜食生冷食物,故夏秋季多发。 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此可能与活动范围大及接触病原菌机会较多有关。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在抵抗力较强的健康人可被胃酸大部分杀灭,即使有少量未被杀灭的病菌进入肠道,亦可通过正常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