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1 .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 .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理 1 . 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 .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 年由丹麦医生Gram 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 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用 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着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 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 nterstain) 。碱性染料的作用象在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 stal v 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 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