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及用药1正常睡眠时相的转换·睡眠时相分为慢波睡眠(SWS)和快速眼动相(REM,亦称异相睡眠、快波睡眠)·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均可转为觉醒状态,但入睡必须经过由SWS(Ⅰ--80ⅣⅡ~120min)→REM(20~30min)→SWS的周期变化。在整个睡眠期间,转化4~6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异相睡眠持续时间越长。2清醒-睡眠时期EEGα波:正常人清醒、闭目、平静时θ波:困倦、瞌睡β波:紧张活动,REMδ波:疲劳、深睡状态3生理解剖与神经递质•脑干网状结构位于间脑和脑干上部的中轴,是指存在于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内的一些神经元及联系神经纤维所构成的一个类似蜘蛛网似的结构。•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即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起作用的;•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一个多突触的接替系统,主要是ACh系统,易受药物影响而产生传导阻滞。静注阿托品之后,可以出现脑电不觉醒的状态。•蓝斑核位于脑桥,其上部的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与睡眠维持息息相关。•中脑黑质内多巴胺递质功能兴奋维持行为觉醒。•抑制脑干与中缝核5-HT功能,促进睡眠。4正常睡眠的意义•SWS: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REM: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几乎完全松弛;异相睡眠期间,生长素分泌虽减少,但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新突触联系的建立,促进精力的恢复。5精神科常见睡眠问题•入睡困难——焦虑障碍/焦虑状态•睡眠感觉缺失——焦虑障碍/焦虑状态•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抑郁症/抑郁心境/双向情感障碍•睡眠浅,反复惊醒——抑郁症/抑郁心境/双向情感障碍•睡眠时间过长,次日头晕乏力。——一般由药物副反应引起患病率依次为醒后不解乏(38%)、夜间频醒(32%)、入睡困难(21%)和早醒不能再睡(21%)35%~40%的失眠病人共患一种以上的精神疾病,以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和物质滥用最常见。6诊断参考DSW-Ⅳ睡眠不良•原发性失眠•原发性睡眠过多•发作性睡病•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睡眠节律障碍•未在他处注明的睡眠不良异常睡眠•梦魇(梦中焦虑障碍)•夜惊•睡行症•未在他处注明的异常睡眠与其他精神障碍有关的睡眠障碍•失眠•睡眠过多其他睡眠疾病•继发于躯体疾病的睡眠疾病•物质所致睡眠障碍ICD-10•F51.952非器质性睡眠障碍NOS•F51.951情绪性睡眠障碍•F51.851其他非器质性睡眠障碍•F51.451夜惊症[睡惊症]•F51.301梦游[睡行症]•F51.252睡眠-觉醒节律心因性倒错•F51.251非器质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F51.151非器质性嗜睡症•F51.052非器质性失眠症•F51.051心因性失眠7失眠?还是怕失眠?——传统思维误区8什么思想会让人越来越难睡觉?——焦虑情绪源自过分关注•睡好觉是人生大事•每天必须达到七小时睡眠•前夜睡眠不足,次日必须补够•一晚上不睡,明天肯定会没精神•早早上床,等着瞌睡来找我•喝点酒放松精神,以求一夜安眠•运动累了自然就想睡了•随随便便就吃安眠药9失眠症诊断标准•确诊失眠症,要求病人的失眠必须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并对失眠及其后果过分关注,由此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功能。精神疾病相关睡眠障碍的治疗意义•缓解患者已有的焦虑情绪或者恶劣心境,帮助原有疾病的治疗和改善•恢复大脑皮层对中枢的抑制作用,消除部分患者的易激惹现象。•失眠本身是焦虑和抑郁病的病态之一,治疗失眠是治疗焦虑和抑郁的起步。10治疗原则1)处理失眠症时应注意确定失眠原因的重要性,同一病人可能有多种原因。(2)对慢性失眠采取长期治疗的方法,通过支持性的疏导、鼓励、安慰有助于获得疗效,特别是对长期失眠、多次复发者,还需结合更多的有关预防措施和行为治疗。(3)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根除或减轻失眠问题,阻止短暂失眠发展为慢性失眠,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为此,可进行心理教育、行为干预结合药物治疗。(4)药物治疗:应注意药物对睡眠的影响,并作适当调整;催眠药有助睡眠,但不应常规应用,使用期不超过21~28天。11治疗药物分类(表Ⅰ)抗组胺药保健药抗抑郁药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BZD其他药物苯海拉明3-4天耐受褪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