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街道垃圾箱分类监管解决方案一、ﻬ方案概述一.1现状分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垃圾的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垃圾分类关系到再生资源、可回收资源的利用和全国上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一.2建设目标通过智能科技手段实现全民垃圾分类监管,督促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改善并防止废弃物混合投放的情况发生。垃圾分类最终的目标是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同时,借助垃圾分类这个抓手,提高全社会和全民的文明素质。一.3系统概述在临汾街道内定点垃圾箱投放处安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对投放垃圾人员的人像及视频数据进行实时获取,通过网络传输可以对捕捉到的人像数据进行后台人像库实时比对,对乱扔废弃物或未进行废弃物分类的居民进行及时上报。通过服务器可以随时调取一定时间段内的录像视频数据,可更好完成取证及细节排查工作。二、总体设计二.1系统构架总体构架图二.2系统设计方案二.2.1有线拓扑方案设计有线内部组网方式图通过有线传输方式在街道内部组网,保证了图像质量和数据传输实时性。并计划采用前端设备根据场景数量及地理位置合理设计通讯汇聚点位的方式,尽量减少施工成本及后期维护成本。二.2.2无线拓扑方案设计无线组网方式图通过4G无线传输方式完成前端设备与平台间的组网。减少中间环节的施工成本,需考虑流量套餐的合理使用及费用问题。二.2.3临汾街道系统功能设计二.2.3.1垃圾箱旁遗留物监管通过一体化智能相机,对垃圾箱旁的遗留物行为可以做到24小时监管,对没有把垃圾扔置指定位置和不在规定时间扔置废弃物的行为人员,实时进行场景抓拍。并根据抓拍图片的时间,关联前后短视频及人员轨迹人脸图像。针对此场景,可对遗留物行为发生结果时的抓拍图片,推送前后2到3秒的场景图片作为监管者推断行为及人员身份识别的有力依据。二.2.3.2人像图片抓拍通过相机对过往人员的实时监控,抓拍过往人员的人像图片,与抓拍到的遗留物图片及时做前后时间上的关联匹配并通过网络的方式推送给客户中心作为查处及推断的依据。二.2.3.3短视频关联相机对分析抓拍出的遗留物图像,向前追溯短视频录像并上传至客户中心。对乱扔垃圾人员的行为轨迹、样貌特征、遗留物出处等提高重要排查依据。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开发关联视频长度,可追溯遗留物行为图片前后5~15秒短视频进行存储。二.2.3.4视频图片质量图片及视频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体方案的运行效果。因考虑到有线或无线两种传输模式的网络构架,对图片及视频也提出不同的应用控制需求。具体如下:有线传输:A.不影响图片及视频的传输速率,可以保证码流传输在合理范围内且保证人像图片像素效果及视频清晰度。B.码流越大、图像像素越高势必会增加存储设备的空间,影响历史图片及视频的存储备份时间及传输压力。会结合客户需求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无线传输:因考虑流量费用问题。会根据流量费用对视频码流降低置1M或512K,对整体的图片及视频质量都会相应的有所差别。人像图片质量要求:人脸双眼间距30个像素以上,人脸宽度100像素以上。人脸面部区域正面光照强度100lux以上。二.2.3.5夜间图像效果开启相机夜间红外功能,避免小区环境光污染。图像及视频呈现为黑白两色,减少细节特征。采用补光灯补光方式提升整体环境光,相机画面内亮度的提升可避免画面产生过暗及难以识别的图像画面,避免减少细节特征。二.2.3.6存储方式采用前端SD卡存储的应用方式。减少增加后台存储设备。二.2.3.7平台功能应用遗留物关联比对对垃圾箱遗留物的事件发生做到及时抓拍及时上传。平台通过遗留物场景图片、人脸抓拍图片、短视频三种取证手段相关联的方式,增加工作人员通过人工比对时的取证效率且数据完备、取证可靠。人像特征智能比对(选配)系统数据流包含人脸实时比对和人脸历史查询。其中实时比对发生在事前或事中,当系统发现有布控人员出现时,执勤人员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历史查询则是针对事后重点人员排查,可通过可疑人员图片查询系统记录的人员信息。通过平台客户端提交需检索的人脸图片/录像,人脸识别服务器自动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