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估算解决问题》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 96 页。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近似数、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同时将估算与生活紧密结合,体现其现实意义。 (二)核心能力 体会估算的必要性,会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要根据解决的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学习重点 学会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 (五)学习难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估算的意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用估算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预习教材第 96 页。 2.口算下面各题。 300+800= 700+900= 1200-700= 1300-500= 3000-800= 500-200= 900-700= 500-300=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1)妈妈买了一台电脑花了 4995 元,约是( )元。 (2)望江小学有 608 人,约是( )人。 (3)果园里有1298 棵果树,约是( )棵。 2.口算。 300+200= 700-300= 900+1000= 800-500= 600+300= 1500-700= 100+900= 700+900= 6600-600= (出示PPT) 【设计意图:回顾求近似数的方法,巩固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为学习估算作准备。】 看来大家对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掌握得很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加减法的计算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呢?(出示PPT) 思考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提取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为后面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 思考:要解决“买这两件商品,500 元够吗?”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答?先独立思考,想一想、写一写。 活动:全班交流。 思考:为什么要用358+218?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可是,358 加218很多同学还不会算,怎么办呢? 活动:全班交流。 因为300+200=500,所以358+218>500,所以500 元不够。 思考:这样解决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把358 看成300,把218 看成200,就是把它们的价格都变少了,这样 300+200=500,它们的实际 价格就一定 超 过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