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现状与展望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王 丹李 进机器翻译( Machine Translation ),又称为自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源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自然目标语言的过程,它是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一个分 支,与 计算语 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自 然语言 理解(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步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网络信息急剧膨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由于人工翻译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利用机器翻译技术协助人们快速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一、机器翻译简史机器翻译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四五十年代。1946 年,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ENIAC 诞生,随后不久,信息论的先驱、美国科学家W. Weaver 和英国工程师A. D. Booth在讨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时,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语言自动翻译的想法。1949 年,W. Weaver 发表《翻译备忘录》 ,正式提出机器翻译的思想。走过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机器翻译经历了一条曲折而漫长的发展道路,学术界一般将其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开创期( 1946-1964)1954 年,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 )在 IBM 公司协同下,用IBM-701计算机首次完成了英俄机器翻译试验,向公众和科学界展示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从而拉开了机器翻译研究的序幕。中国开始这项研究也并不晚,早在1956 年,国家就把这项研究列入了全国科学工作发展规划,课题名称是“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翻译规则的建设和自然语言的数学理论”。1957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俄汉机器翻译试验,翻译了 9 种不同类型的较为复杂的句子。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到20 世纪 60 年代前半期,机器翻译研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出于军事、政治、 经济目的, 均对机器翻译项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欧洲国家由于地缘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也对机器翻译研究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机器翻译一时出现热潮。这个时期机器翻译虽然刚刚处于开创阶段,但已经进入了乐观的繁荣期。2.受挫期 (1964-1975)1964年,为了对机器翻译的研究进展作出评价,美国科学院成立了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 (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简称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