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楚辞》中的“媒”与“台桑”《楚辞》中的“媒”与“台桑” 摘 要:《楚辞》中黄昏、台桑、媒等意象都与当时楚地的婚姻、恋爱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打上了楚地文化的烙印,并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婚恋状况。其产生和进展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也有着作者深刻的情感寄予。 关键词:楚辞;婚姻;意象;媒;台桑 一、《楚辞》中与婚恋有关的“媒”与“台桑” 《楚辞》是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其中涉及的许多有关婚恋色彩的描写,也正是当时的婚俗在屈赋中的反映。 1.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离骚》)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湘君》) …… 楚辞中出现“媒”这个意象达十余次。《离骚》中有三求女三不成的描写就多次提到了媒理,且在诗人看来“蹇修”、“丰隆”、“鸩”、凤凰等都可以作媒。他“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1]。但是三度求女不是因为“理弱而媒拙”就是媒理居心不良、搬弄是非而导致诗人择偶失败。可以看出,楚地婚嫁要有媒理作中介,而且媒人须能言善辩。屈原欲求二姚却苦于媒人口才笨拙,因此感叹只要心中好善、不改其志,自不必托媒说合。 2.台桑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离骚》) 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天问》) 通即通婚,说的是大禹道娶涂山氏女之事。朱熹注:“焉得彼嵞山氏之女,而通夫妇之道於台桑之地乎?”台桑,即桑台,为押韵倒置。又称桑林、桑中或桑间,以“桑林”为正名。“简狄在台”的台当指玉石装饰的九层瑶台。水边、高台,男女相会,是古代的一种特别的婚恋风俗。它们都曾是女子待嫁、男女欢会的地方。 二、取象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楚辞》的描写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极大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多方面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民俗和文化。楚国地处僻陋之地,与中原相比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社会的习俗。《楚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