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道德经》第一部德语译本《道德经》第一部德语译本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德国学者所处的德意志文化圈决定他们的老子思想讨论具备独特的问题视角和精神内涵,老子思想的客观载体《道德经》之德文译本成为沟通德中思想沟通的重要媒介。史陶斯 1870 年翻译并做注的《道德经》是学界公认的最早和最佳的德文译本,本文以该德文译本作为讨论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其他德译本以及德中两国老子思想讨论者的研读经验,以“道”这一概念的翻译为例具体剖析了史陶斯译本的特点及翻译中的难点。立足 19 世纪末期的时代前沿,史陶斯这部开创性的中国古典思想译著为德国社会、尤其是“一战”后迷茫的德国人带来慰藉精神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史陶斯;《道德经》德译本; “道” 自 16、17 世纪跟随传教士远渡重洋,老子及《道德经》便逐渐走进了西方的学术视野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当今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之外便是《道德经》了。在崇尚哲学思辨精神的德国,老子思想更是引发了持续的讨论热潮。迄今为止,仅在德语国家就已有100 多个不同版本的《道德经》译本,讨论老子思想的相关著作也多达上千部。尽管在传入欧洲的最初二、三百年间,老子思想讨论仅限于学者与文人圈之内,如今却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几乎每三个德国家庭就拥有一本《道德经》,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成为引领欧洲、尤其是德国大众精神取向的另一座灯塔。 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在参加凤凰卫视访谈节目时也讲到,除了孔子之外,老子和庄子在德国的地位都非常高。顾彬特别提及,老子思想影响了 20 世纪的德国哲学,更影响着 20 世纪的德国文学,没有德文版的《道德经》,德国可能不会出现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öblin,1878—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957)。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德布林创作了德国首部现代小说《王伦三跳》(Die drei Sprunge des Wang-Lun)[1]。 德国学者所处的德意志文化圈决定他们的老子思想讨论具备独特的问题视角和精神内涵,老子思想中蕴含的辩证法、人生哲学与处世态度为德国学者带来很多启迪,这种对异质文化的分析实际上也为德国人重新审视自我、理解自我寻找了新的途径。此外,《道德经》精悍简练的语言和深邃悠远的意蕴能够制造无限想象与阐释的可能性,这种“自由地阐发”是老子思想令德国人着迷的缘由之一。 1.较早对老子思想进行哲学诠释的德国学者包括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