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路与师范同行一路与师范同行 一 1987 年,我 15 岁,考进了县师范学校。整个小山村沸腾起来了:我成了这个穷山沟里第一个捧得铁饭碗的读书娃。为此村干部作出了一个空前的决定——在我家门口连续播放五个晚上的电影。在乡亲们啧啧赞许声中,在同龄人艳羡的眼神中,我纵上了班车,飞到了梦中的县城。 中等师范实行的是完全免费教育,三年求学中时时刻刻充满着艺术气息。我们的课堂五彩缤纷:美丽的音乐老师那秀长指尖滑过琴键,像巧燕掠过湖面;斯文的书法老师一笔一划地在黑板上“镌刻”着古诗;绘画老师总是恶搞他那古怪的个性,真诚又滑稽;记得有个儒雅的教育学老师总是离题万里,在他的课堂中激情讲授莎士比亚悲剧。我们的课余生活简直就是一个万花筒,充满了风琴声、学唱乐谱的呓呀声、普通话朗诵声,缀满了画纸、字帖和朦胧诗。 与录用分数相同的县重点高中同学相比,我们没有数理化习题苦海一样吞噬青春的苦恼,也没有政史地课本魔咒一样折磨大脑的痛楚。我们的英语老师在一个学期还没有讲完他的第一课《卡尔·马克思》,在课堂中夸夸其谈的尽是迎合我们的无聊话题,当时却赚得了满堂喝彩。 15-18 岁被记忆的镜框定格成一幅永恒的图像,我们的青春伴随着艺术在成长——在本质上,艺术和青春是一模一样。 中等师范毕业后,我被分到比家乡还要偏僻的山旮旯(大别山腹地)一所中学任教,月工资不足百元。毕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 1991 年,我参加了专科师范函授。函授三年,在激情而迷茫的情绪和忙碌而孤单的身影之中,在没有学到半点知识却要交纳高昂的费用(三四千元)之后,我获得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专科文凭。我记得,我的所有 12 科考试是由函授站老师代我把答案抄到试卷上的。 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在武汉一所师范学院寄人篱下的一年多时间,我用三次考试就完成了艰难而严格的本科自学考试,并因成绩优异免试申请到了学士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位。在后来的三年中,我乘胜追击,终于考取了一所师范大学的硕士讨论生。 在三年读研期间,学院不仅没收我们任何费用,还每月发放 200 余元的生活补助费,保障了我们的基本生活无忧,可以安安心心地读书做学问。 二 纵观在师范里四个阶段(中专、专科、本科、讨论生)的学习经历,我对于师范教育有了一定的感悟。 在三年全日制中等师范的日子里,中等师范生自以为自始至终都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这种欢乐满足感其实是一种错觉,他们在日后孤苦沉闷的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