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理急救教育的讨论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理急救教育的讨论 摘 要:中学时期是事故发生的高频年龄段,开展生理急救教育是避开事故损害的有效保障措施。当代中学生生理急救知识缺乏,生理急救技能不足,突发事件面前,心理素养不好,法律知识缺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课堂中渗透生理急救知识、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生理急救技能训练、培育学生生理急救心理素养,增强学生生理急救法律知识。 关键词:中学生;生物教学;生理急救 中圖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XX)08-006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XX.08.046 当前我国进入快速进展阶段,人们衣食住行得到改善,但随之出现在中学生身边的不安全因素也越来越多。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进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探究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和渴望,但对于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感知能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和救助他人的能力,因此极易遭遇突发状况和意外损害。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我国每年发生危险的中小学生高达 4250 万人,在这其中有 26.1%由各种突发的事故造成,这些数据还以每年 7%到 10%的速度增长[1]。经讨论发现,若具较强的急救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由突发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甚至能挽救生命[2],因此培育中学生生理急救能力迫在眉睫。 学校教学主要依靠各学科教学实现,因此生理急救教育也需要依赖于学科教学完成。各学科中与生理急救联系比较紧密的是生物学科,20XX 年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增加“急救措施”这一模块,这表明生理急救知识在生物学科中已经逐步被国家教育部重视起来,因此生物老师应该把握生物学科的独特优势,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理急救教育,培育学生生理急救的能力,使学生在事故发生时能有效展开现场自救和互救。 一、国内外现状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国外现状 美国早在 1979 年建立了联邦应急管理署,组建国家应急管理学院,并于1981 年开始建立培训型应急教育课程体系,自此美国应急教育开始蓬勃进展。在 K-12 年级(泛指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美国对青少年的危机意识、急救能力的训练相当注重。进入中小学阶段开始正式的应急教育,其依据联邦应急管理署编写的《应急教育指导资料》和《如何做好公众灾害预防活动和宣传活动》等资料来开展,学生每周至少安排一节急救课程或急救训练,通过课程和训练教给学生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