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全方位的诗意小说全方位的诗意小说 《无与伦比》是一部奇怪的小说,假如把它作为小说来阅读。在阅读的层面,它打败了我,既使我厌烦于小说情节缺少波折、小说人物缺乏动作,以及“节奏错乱”的一次次闪回;又迷惑了我,使我不得不一次次放慢阅读速度,放弃习惯的一目三行的读小说方式,不时停顿下来,往回走,默读,体会词语在舌尖上的运动,醉心于细节缠绕的闪回、层次丰富的独白,以及独特的关于城市季节的描述——“绿色融化在空气里”的北京,“斩断明快”的西雅图,“灯笼亮在飘散的雪粒里”的长春。当然,还有这样的句子:“夜深后雪总是小或停下来。窗外有一盏路灯。最喜爱看路灯下的飞跃的旋转的雪粒,不回忆也不展望,就是看雪,竟默默地说,布朗运动。心里笑了一下。”这样的句子:“它像车窗外的雪花,然而随时可能被放大想象的雪花,会融化会消逝,可你不能否认它曾经出现在梦里,只是羞于向往,或是再没有精力面对。”这里的“它”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作者所说的“爱情”,作为读者的我其实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这个句子的美,是我再三默诵这个句子所获得的跳跃于舌尖的美妙。美妙得可以享乐的句子,在《无与伦比》中梅花间竹,时有乍现,又随着故事的不稳定节奏隐去。假如要整理它的故事,看起来很简单:第一部分,“我”从西雅图飞到罗马;第二部分,“我”从费城飞到西雅图;两个部分间隔十年,“我”从留学生变成职场人和母亲。但是,在这密闭的时间布局里,在短短五万字里,小说密密麻麻挤满了几十位面目模糊的人物。有着中文名字的各主要人物,可以是印度裔男,可以是泰国裔女,也可以是有四分之一黑人血统的美国女,有着最普通英文名的人物可以是热爱“西式中国文化”的知识青年。除了合乎氛围的心理特征外,作者吝于透露更多,吝于描述出一个完整的人物。甚至于故事的主人公“我”,作为读者的我们,知道她有多才艺和温情的父母和两个姐妹,但一点不了解她和三木的爱情与家庭生活——《无与伦比》的作者署名恰恰又是“三木”。可以说,这个故事,就是这些面目模糊的人称名词,在一个稀薄而辽阔、富含水汽的地理空间(北京—长春—西雅图—罗马—费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城)里,不停顿、无目的、无意义地碰撞,套用下作者的物理学词汇,“布朗运动”。笼罩着这个“布朗运动”,控制着它的消散,使文字漫溢、混沌充盈,形成迷雾,使读者沉醉在这团文字迷雾之中的,是两个关键词:“表演”与“爱”。关于表演——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