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农村非正规金融 进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运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论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其次,阐述农村非正规金融能更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然后,基于重复博弈理论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进展的低风险性。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抑制政策,充分发挥其对农村经济进展的作用。 关键词: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农村非正规金融乡村社会 农民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村居民的资金借贷行为,与其收入的增长基本同趋势变动,且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其收入的增长速度和潜力(何广文,1999)。因此,从农户借贷的角度考察农村金融的进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 1979 年的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渐进式改革,目前形成了政策性的中国农业进展银行、商业性的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性的农村信用社并存的农村正规金融格局。但目前的这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进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金融服务短缺的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农村,并且出现了向县、镇经济蔓延的趋势;同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事实上已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基于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农村金融体制多元化进展的观点(何广文,2024;张红宇,2024)。笔者认为,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因此资金需求主体可以划分为农户和农村企业两个方面。 周脉伏、徐进前(2024)基于农户融资的视角,运用信息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分析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金融机构近距离假说。他们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但存在以下一些局限性:规模经营的限制决定正规金融机构不可能无限接近农户;未深化探讨社区信任和自我履约机制的运作,没有回答放开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管制的风险分析。在此,本文拟从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和重复博弈理论的角度探讨农村非正规金融进展的必要性。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局限性分析 农村金融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未能解决农村金融商业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化和非农化之间的矛盾(章奇,黄季焜,2024)。在此,我们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上述矛盾,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或者融资难的问题是否就得到解决也有待商榷。 理性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预设,意味着市场参入者能无成本获得需要的所有经济信息。在这一理想模式下,正规金融机构可以轻易了解任何有贷款要求农户的信用状况,并能确切知道需要贷款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