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古诗文教学境界的文化追求古诗文教学境界的文化追求 一、境界及教学境界溯源 境界,原是“疆域”的意思,指一定范围内的一块疆土。《列子·周穆王》中有“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之句,其中“境界”一词即属此意。后来,“境界”词义渐渐虚化,玄学典籍中的“竟”,就是“境界”的意思。《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达无穷无尽的境界,因此,圣人总把自己寄予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之中),就是典型一例。 魏晋时期,“境界”多见于佛学经典,意谓“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这里的“势力”是指我们各种感官所感受的“势力”。譬如,人的眼睛能够看见并识别颜色,这颜色便称作“色境界”;耳朵能够听见并识别声音,这声音就叫“声境界”。有时“境界”也用来比方人的修养造诣所达到的某种程度。 盛唐时期的诗论、文论中开始出现“境”,如王昌龄《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和意境。”宋、元、明、清时期,“境界”被广泛运用于诗画、戏曲、小说、散文的评论中,渐渐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概念。 近代学者王国维标举“境界”一词为品评宋词的准绳,成为“境界说”之集大成者,他在《人间词话》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如今,“境界”一词已普遍用于道德、文学、艺术等范畴,《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之为“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课堂教学在我国的兴起始于清朝末年的 1862 年,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实施课堂教学的学校;而课堂教学得以在全国推广,则是在 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之后。我国课堂教学经历了 150 余年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对“境界”说的思辨与探寻,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尝试对“课堂教学境界”进行界定。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典型的说法主要有两种。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种说法认为,“课堂教学境界是对课堂教学情境和效果的描述,它是通过老师的教法和附着于其自身的教学风格体现出来的,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标志的,以课堂教学气氛为烘托的,师生共同达到的一种可预期的教学效果状态,它是老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能力的体现。”[1] 另一种说法认为,“课堂教学境界就是上课之时,教室之内,老师与学生完全沟通,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