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五 )年级“ 综合一 ”课程实施方案课程主题《呼兰河传》阅读沟通课课程目标1.在好书推举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小说《呼兰河传》,了解作家萧红欢乐童年,激发阅读的欲望。课时安排2 课时实施准备课前准备:1.小说《呼兰河传》2.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今日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 30 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二、解读封面1.看封面(出示书的封面),引导观察,你看到什么?学生描述看到的画面2.认识作者(出示萧红照片与作者简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萧红: 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 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抵抗包办婚姻,1930 年离家出走。1932 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 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 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1936 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 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 旷 野 的 呼 唤 》 , 散 文 集 《 回 忆 鲁 迅 先 生 》 和 《 萧 红 散文》。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 年 12 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1)出示著名作家矛盾对这本书的评价“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2)结合茅盾的评价,我们再来看看封面。(出示封面)展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开想象,同学们再试着猜一猜书中讲了哪些故事。三、阅读内容提要1.阅读内容提要《呼兰河传》里有明亮的天空、漂亮的后花园、慈爱善良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