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咬文嚼字课文全解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课文研讨鉴赏 一、主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 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悟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 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亮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 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 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 ,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 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 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 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亮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 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亮。本 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5 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 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 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 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 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 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认真玩味“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