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地方高校实施法律诊所教育的困境与改进地方高校实施法律诊所教育的困境与改进 【摘要】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的引进,极大地丰富了法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随着这一教学模式的深化开展,地处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校,都遇到了师资薄弱、资金短缺、案例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少等问题,需要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评价体系、资金来源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积极推动法律诊所的长久进展,为社会培育出符合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法律诊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从美国兴起的一种法学教育新模式,主要借鉴了医学院学生的临床实习手段,通过老师指导学生承办真实的案件,面对真实的客户和真实的对方当事人,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法律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20XX 年起,我国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七所重点大学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率先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经过十余年进展,截至 20XX 年 5 月,已经有 175 所高校成为了中国法律诊所教育委员会的会员。诊所教学模式从过去一拥而上,摸索前行的“粗放”时期,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细化诊所类型、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案例遴选的时期了。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地处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校,都遇到了师资薄弱、资金短缺、案例稀缺,身份尴尬等实际困难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地方高校的老师,从所处院校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对周边其他地方院校的考察情况,对下一步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作深化的可行性探讨。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困境 (一)案源少,学生实践机会有限 首先,案源的缺乏与法律诊所的学生相对较多有关。由于高校扩招,通常一所二本的地方高校每届学生的数量大约在 100 人左右,有的甚至更多。按其中一半的学生纳入到法律诊所,每个学生每学期最低代理一个案件计算,每年至少需要 100 起案件。即使先期建立的七所重点大学之一,如清华大学的“消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费者权益保护”诊所,由于接受援助对象有限,也使案源受到很大限制。 其次,过于复杂、久拖不决的案件以及诉讼标的较高的案件,不适合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和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来代理。有的案件甚至接手的学生已经毕业了,都仍未结案,案件的后续交接成为问题。基于这种考虑,很多高校会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案件交由学生代理。这样一来诊所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很有可能代理不到案子,没有达到诊所学习的目的。 第三,学生很难以非律师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