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坚守文学讨论的审美维度坚守文学讨论的审美维度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直到 21 世纪的今日,童庆炳始终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前沿。从“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提出、心理美学和文体学丛书的编撰,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实践、文化诗学的构想,他的思考紧紧追随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进展进程。但他从不一味地追踪学术热点,而总是以对话的姿态参加各个时期、各种话题的讨论,既保持开放的立场又有所坚持,从而在丰富、深化自己的学术讨论的同时发出属己的独特声音。正因为如此,他每一时期的讨论成果都及时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反响。由于一直积极地响应时代呼唤,热情地投身当代文学理论和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他被誉为“文艺学的拓荒者”(1)。童庆炳的文艺理论讨论涉猎广泛,基础理论、文学文体、文艺心理、古代文论和文学批判诸领域成果尤多,提出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学说,有些已经内化到中国文学理论当代形态的生成机制与体系建构中,成为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文学审美特征论。20 世纪 80 年代初针对文论界就文学本质长期秉持的“形象特征”说,童庆炳提出了“文学审美特征”说。“形象特征”说源自别林斯基,认为文学与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反映生活的形式不同,前者用形象,后者用逻辑。童庆炳认为既然在内容与形式这一辩证法范畴中,内容起决定性作用,那么确立事物的根本特征就要从内容出发。他经过讨论发现,文学虽然在总体上与科学一样反映生活,但其具体对象有很大不同,“文学所反映的生活是整体的、美的、个性化的生活”(2)。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乃至功能都以审美为独特品质。从创作客体角度看,文学的对象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从创作主体方面来看,作家只有通过对社会生活进行诗意的把握才能发现反映对象的审美价值。 既然文学所反映的对象、内容是现实的审美价值属性,作家把握现实的方式又是审美的方式,文学就是对现实生活审美价值属性进行审美把握的结果,那么文学的特质就是审美。1986 年,童庆炳获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艺心理美学讨论(文艺心理学)”,开始进入现代文艺心理学讨论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域。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审美体验后,他运用心理学中的“格式塔质”概念来解释审美与文学的关系,认为审美就是文学的整体性结构关系生成的新质,即“格式塔质”。(3)进入 90 年代,童庆炳在审美特征说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显现在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