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 撰写者:时常青 每当人们在银屏上一览《三国演义》的剧情,无不为那金戈铁马、惊天动地的气势和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主题曲所折服、所吸引。情节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魏主——曹操;与曹操鼎足而立自称“以宽、以仁、以忠”的蜀汉之君——刘备,还有那貌为“羽扇纶巾”胸有文韬武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以及威镇四海、勇于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关之长和威武无敌、雄虎之将的张飞等都是世人为之敬佩而耳熟能详的豪杰之辈。这是在古典小说中唯有《三国演义》具有的显著的历史特征和感人特色。 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如此顶礼膜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世人热衷于缅怀那些对历史上有建树的卓越人物。《三国演义》反映的是公元三世纪前后东汉摇摇欲坠的统治王朝和黄中起义与被镇压的历史过程,公元184年的黄中起义极大地动摇和威协着东汉王朝的统治,后因黄中起义被血醒镇压而告罄,逐步壮大了的地主武装便虎视眈眈地面临着难得机会的新的地盘和权力的再分配。为了取代于东汉王朝进行着一场持久的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和频繁的军事征战。曹操、刘备和孙坚是这场混战中的既得利者。曹操依据自己的势力和军事力量雄踞北方;孙权在长江中下游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刘备趁机占据了两湖大部分区域,后又喜得四川,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而后,三方其主各自为政,注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长期被战乱困扰的黎民又得以安居从业。从历史的角度讲,曹操、刘备和孙权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起了担纲立政的作用。 东汉末年是历史上战乱甚多之秋,由于军事势力的割剧,军阀混战日益加剧。《三国演义》作者恰当地选择战争这一历史平台,有机的展示了各路英豪的雄风。公元200年袁绍拥有“精兵十万,骑万匹”,企图进攻许都,达到灭曹的目的。曹操的兵力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他采纳了谋士的谋略,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袭击并火烧袁军的屯粮之地和粮草,迫使袁军不战自乱。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一直被后人赞颂。公元208年,曹操想吞并江东和荆州地区,发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赤壁之战,而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巧妙地用火攻的办法,导致曹操“槁橹灰飞烟灭”,又以少胜多使“操叫苦连声”弃地而逃。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备,坚贞不二,“智取汉中”、“安居平五路”、“智取三城”、“空城计”、“锦囊计”等无不证明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的军事指挥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