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背景:小学综合实践第六册第一课 教学课题:《中华传统节日》 教者:庞晓惠 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综合实践第六册第一课。这一课从总体上叙述了我国民间节日的习俗特色、神话传说等。由于是本册教材的起始课,其教学内容面广量大,而教材只有图和文,仅作了简单、概括的介绍,比较单一。六年级学生虽然对此类话题感兴趣,但已知社会经验不足,特别是对一些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不甚了解。如果按传统的教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以凭借教材及教师的补充讲解为主,这样学生学得比较被动,知识面也较狭窄。而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的的信息量,使教材更具体、丰厚、直观,甚至可以跳出教材,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己了解、阅读、收集、筛选、整理信心的能力。 设计思路: 依据社会学科教学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三个性":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落实"三个到位":社会知识点人人到位,上网操作能力人人到位,人机交互、自我检测人人到位。 学生分析: 1、学生对于一些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不太了解。2、课文中记忆型的知识对他们没有吸引力,难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3、学生具备了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初步的上网能力,能自己上网浏览、搜索信息,也能利用论坛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这些就为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鉴于上述情况,我把文中枯燥乏味的“死知识”转变成有声、有色、会动的网页。增加信息量,丰富学习资源,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并通过相互协作、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方式: 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就必须突破课堂局限,采取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 网络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检测、师生互动、综合交流等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学目标综合化、教学过程民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资源合理化、教学技术信息化。使学生在充分的信息化情境中感受信息化,感受信息化的社会。同时初步了解、认识、掌握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化工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