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员队教育管理隐性教育讨论 一、隐性教育的优势 隐性教育是美国教育家和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于 1968 年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显性教育是明确教育目的、内容、和既定法律规范的“有形”教育,而隐性教育则是将教育目的和内容“隐”“寓”于活动、环境、文化等载体中,让受教育者受到“无形”的潜在影响。即在行为主体的正式或非正式培育与教育活动的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地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猎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主体性。隐性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巧妙地隐藏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总是附着于相关实践活动或教育情境等载体中,这就消除了教育目的的强制性和预期性。受教育者感觉不到外在的压力,当身处感人的情境、多彩的活动中时,就会自发捕捉相关教育信息,自然受教。如此,受教育者真正处于了教育主体的位置,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第二,愉悦性。摆脱灌输和说教,隐性教育往往以感人的情境、优美的艺术、和谐的环境、意味深长的语言、善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处在欢乐的心境,使受教育者怀着愉快和喜悦的心情,自然地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些暗示、感染等教育方式不带强制性质,受教育者就会是一种平和、轻松的受教心态,其心理感受必定是愉悦的。第三,持久性。显性教育侧重理论的灌输和知识的宣讲,即注重“知识型”的掌握,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受教育者对所学的认同,也并不必定会将所学内化于心。假如基本认知不能及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可能被淡化甚至遗忘。这里并不是否定理论灌输等方式的作用,而是表明单纯的知识掌握难以有效和持久。而隐性教育中,受教育者则是从教育者本身、教育情境、实践活动等方面获得暗示和领悟,所获得的主要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立场、观点和方法,受教育者的这种领悟和感悟会融入到深层认知结构中,教育效果会持久有效。 二、隐性教育运用于学员队教育管理的应然逻辑 新的形势下,学员队教育管理的整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显性教育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主的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也使得隐性教育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一)利于克服学员的逆反心理。为了法律规范言行、统一思想,在学员队教育管理中,队干部常常是采纳灌输、宣讲等“明言”施教的方式。为了让学员对教育管理的要求和内容形成最基本的认知,灌输的教育方式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