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讨论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讨论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保存了大量的民间宗祠建筑遗存。从宗族文化、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方面讨论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有利于完善山西古代民间建筑讨论,了解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地域特点、文化艺术价值,促进对其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宗族文化;民间宗祠;建筑形制;空间形态;建筑装饰 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分为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官式祭祀建筑包括帝王祭祀天地、社稷的坛庙,还包括如孔庙、关帝庙等的圣人先贤的祠庙。民间祭祀建筑包括各宗族祭祀祖先的宗祠、纪念地方神祇和地方圣人先贤的祠庙。官式祭祀建筑的建设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加之财力和物力的丰富,所以建筑规模和等级很高,建筑布局和形态稳重端庄,建筑装饰华丽。民间宗祠建筑融合了封建礼制与民俗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与鲜亮的个性。 1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概述 1.1 山西地理文化 山西地处内陆,从全省范围来看文化主要分为三大区域:晋北紧挨边塞,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普遍,是多民族地区;晋中地区,在明清晋商文化达到高潮,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晋南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代表。起伏多变的地理状况、南北迥异的气候因素、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丰富多元的山西建筑形态,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山西民间宗祠建筑。 1.2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之称。“根据《山西通志》记载,明清之际,山西各地神有神祠,山有山祠,水有水祠,各县有名人先贤祠,村村有宗祠、支祠,祭祀对象从山神、水神、天神、地神到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英烈先贤,直到普通的家族尊长。”[1]从山西范围来看,現存的宗祠建筑大多数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晋南和晋中地区的宗祠又较晋北地区数量多且质量好。 山西宗祠建筑分两种,一种是独立于居住建筑设置的公祠或支祠,公祠是同宗族祭祀共同祖先的祠堂,支祠是宗族内支系自立房派祭拜支系祖先的祠堂;另一类称为家祠,是用来祭拜本家祖先的祠堂,设置在宅内后寝。山西民间宗祠的选址受礼制与风水的影响,常会布置在风水适宜的场所,以期宗族人丁兴旺、生活富足。建筑组合方式实行院落式堂寝制,形态源于山西传统民居的合院,又受到礼制影响。院落布局通常由门前广场与合院两部分组成。广场由照壁门楼遥相呼应,有的广场上还设有牌楼、旗杆、石狮子。合院中主要是门楼、献殿(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