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开锁礼民俗仪式文化初探开锁礼民俗仪式文化初探 “开锁”,又称“圆锁”,是一种成年仪式,也称十二岁大生日。“开锁子”有着固定和繁琐的程序,古代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现在山西、山东等部分地区仍在延续着这一传统。近来,我在莘县朝城镇、十八里镇、徐庄乡以及阳谷县西湖乡、茌平县城关镇等地作了一些调查,走访了一些老人和开过锁子的孩子以及主持过开锁子仪式的人,从而使我对这一传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挂锁子 要开锁子就必须先挂锁子,根据当地风俗,认为挂锁子也就是把孩子“锁”起来,俗称“坐监”,认为挂锁可以让孩子“成人”,孩子的祖父母或父母更希望借锁将孩子的生命牢牢锁住,因为人们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让孩子坐几年“监狱”就可以免去“罪行”,阎王就可以放过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健康地长大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挂锁似乎同西方的护身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挂锁的孩子一般都是家族里深受长辈喜爱的孩子,没有男孩女孩之分;还有一些多病爱哭的孩子,家里的长辈为了祈求其健康成长,也给他们挂锁子。 第一次挂锁子的时间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农历六月初一。这一天,孩子首先要认干妈,干妈一般都选灶王奶奶,以求她能保佑孩子。随着习俗的演变,现在有很多孩子挂锁子认“善老妈妈”作干妈。据当地村里的老人介绍,“善老妈妈”也就是巫婆的意思,据说她可以保佑孩子健康。六月初一这天要给干妈摆供,挂锁子的孩子要给干妈磕头,就是行认干妈大礼。然后孩子的祖父母(一般都是祖母)把用红绳拴着的两枚铜钱摆在供桌上,以示“挂上了锁子”。以后每年的阴历六月初一,都要用红绳拴两枚铜钱挂在灶王奶奶或善老妈妈的画像下,一直到十二岁。 所谓的“锁子”,其实是用红绳拴住的两枚铜钱。也因为锁子的特别性,孩子带锁子不必像戴项圈一样随身携带十二年,而是把它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打开之前再取来带上。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开锁子 孩子十二岁时的六月初一开锁子。开锁子仪式是个很重要的仪式,它在一个人一生中的地位不亚于结婚生子,亲朋好友甚至同村很多人都要被邀请参加,其中最重要的要有一个跟挂锁孩子同岁同性的孩子,还有十二个不同姓氏的成年人,这十二个人要有男有女(有些姓是犯忌的,不能请,如:“王”谐音为“亡”)。 开锁子前,孩子的长辈要为其找一个“陪监的”,这个人要与开锁子的孩子同岁,性别也要一样。所谓“陪监”,也就是陪着被挂锁的孩子“坐监”,当然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