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当代文学私人性文献史料刍议当代文学私人性文献史料刍议 摘 要:在当代文学的文献史料中,以日记、书信、回忆录、检讨等为主体的私人性文献史料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这些史料有的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有的目前还未完全公开,讨论者要坚持以历史化的学术眼光整理、讨论这些史料,以更好地促进当代文学学术讨论走向深化。 关键词:私人性;文献史料;类型;价值;问题 近年来,当代文学文献史料讨论成为当代文学学科日渐成熟的标志之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对于以日记、书信、检讨、回忆性文字等私人性史料的关注尚显不足。实际上,这些史料为讨论者进入当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开辟了另一种路径,对于讨论者深化了解诸多文坛纠纷、文学事件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相对真实的史料依据。在笔者看来,私人性史料的整理和讨论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使之能有效地进入学术讨论和文学史写作之中。 一、私人性史料的界定与类型 所谓私人性文献史料,并非没有公开的私人手稿,而是指与各种公共性政策、文件、报告等史料相对的、在作家较为私人化空间中发生的史料。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这些史料涉及诸多私事,又往往夹杂着作者的个人情绪,且由于政治、伦理、道德的限制,其公开及出版也颇费周折;另一方面,自 1990 年代以来,在文学市场化和科技发达的共同作用下,日趋平面化的精神生态环境使得文人以记日记、写书信精神存在记录的传统已鲜有留存,新媒体的兴起使得私人性史料的载体和存在方式都有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总体而言,私人性文献史料也存在着私人性程度的差距,若按私人性的程度将私人性史料分层设级,那最高的便是文人的日记和书信。如鲁迅所言:“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①应该说,多数作家记日记是为了记录内心世界和自己的生命流程,日记也成为他们日常活动和真实想法的载体,这对于后人编年谱、写传记和做作家论也多有助益。如张桂兴在广泛收集老舍的佚信、佚文、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旧体诗的基础上编写了颇受好评的《老舍年谱》,然而,随着老舍的日记陆续公开,他不得不对已出版的《老舍年谱》予以重订,补充进许多新的细节,使之更加完整。 相比于日记,私人书信——尤其是家书——表现出的私人性则是另一重面对。它往往表达了通信者内心的某些真实想法。例如,沈从文在建国前的日记中表示:“文学必定和宣传而唯一,方能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