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注意事项|99%的人感染乙肝会自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注意事项|99%的人感染乙肝会自愈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以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两类,即 α 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对于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已积累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数据,因此国内外众多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相继出台。本文试图依据上述指南和专家共识,就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注意事项作以综述。 充分沟通,抓住治疗时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自然史可概括分为 4 个阶段,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复制期、再活动期(HBeAg 阴性的 CHB)。其中免疫耐受期的特征是 HBeAg 阳性、HBV 高水平复制(以血清 HBV-DNA 为主)、转氨酶正常或低水平、病理检查多无肝脏炎症及坏死。这类患者肝脏状况比较稳定,肝纤维化进展缓慢;一般不需要任何治疗,定期监测即可。一旦进入免疫清除期,就需要开始抗病毒治疗了。虽然各国指南和专家共识对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具体规定有所差异,但其核心观点基本一致,即患者存在肝炎活动和 HBV 复制。目前已广为接受的适应证表述为:HBV-DNA 水平>104 copies/ml 且血清 ALT 水平>2 倍正常上限,或肝脏病理检查显示中、重度炎症坏死活动和(或)肝纤维化。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肝功能、HBV-DNA、乙肝抗原-抗体标志物以及肝脏病理检查,才能明确患者所处的自然史分期,进而确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目前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有两类 6 种,即:α 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短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面对众多的药物,医生应在详细了解患者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医患双方的充分沟通,方能选择恰当的初始治疗方案。 首先,应当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药物禁忌证或易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干扰素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未控制的癫痫、酗酒或吸毒,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