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与居民健康建档探讨_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与居民健康建档探讨_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摘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对维护健康、减少疾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等十分重要。而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高质量的健康管理,需要有法律规范的或者标准的居民健康档案作为依据及支撑。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居民健康建档 【中图分类号】R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XX)11-0480-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慢病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是进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20XX 年世界卫生报告》[1]表明 10 个死亡病例里面有 6 个死于慢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 47%。20XX 年,全球总死亡人数 5800 万,其中 3500 万人死于慢性病。WHO 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早死亡的人中,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病和癌症而死亡的占 44%,是因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的 2 倍。各国卫生专家近日称,在未来 10 年中,假如政府不实行措施,全球将有约 3.88 亿人(80%在进展中国家)死于慢病,慢病的发病率目前已达到流行病水平,慢病管理在当前显得刻不容缓。 1 是主动干预还是被动救治 国内外的病因学讨论证实,慢病是一组以社会生活方式因素致病为主的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少体育锻炼、超重、精神紧张、环境污染、高血脂等。因此,预防是完全可能的。WHO 认为,1/3 慢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开,1/3 早期发现可得到有效控制,1/3 早期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1 国内外成功个案提供了实践依据:1965-1975 年美国行为干预试验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了 40%,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了 50%[2]。我国首钢 1974-1988年的行为干预使脑卒中发病率从 155/10 万降至 58/10 万,死亡率从 84/10 万降至 18/10 万[3]。1969-1979 年芬兰北卡省的行为干预试验使男、女冠心病死亡率下降 24%和 51%[4]。 1.2 将健康管理纳入慢病防治中:健康管理作为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包括对健康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及干预(解决健康问题)[4],其经发达国家近 20 年的讨论与应用,已形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