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的有效整合

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的有效整合_第1页
1/4
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的有效整合_第2页
2/4
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的有效整合_第3页
3/4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的有效整合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的有效整合 【摘要】以大学公共数学微积分课程体系中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教学设计为具体实践领域,从量化角度实现教学实践中教学板块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的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立足于体现教学知识体系结构之美与知识本身之美,并兼顾教学实践的形式之美,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教学艺术性;立足教学常规,以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为支撑,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与技巧达到教学效益,突破教学艺术性与效益性分层隔离的教学难关,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教学艺术 教学效益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在 20 世纪以前,“教学是艺术”的教学观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进入到 20 世纪中叶,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进展带动下,“教学也是科学”的观点被提出,有效的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资本与经济进展下,对教学的“科学”与“效率”的追求和如何提高教学效益成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我国教育领域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对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开始系统讨论,对二者的本质问题进行探究,其观点倾向于“教学科学艺术主义观”,认为教学的“科学”与“艺术”的属性二者兼有之,并提出两种属性的共通与差异的本质特征。这是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艺术性与效益性所持有的主流观点,但是能否在一线教学的实践过程将这两种教学属性融合在一起,达到有效的整合目标,到目前为止还鲜有成功案例可以查询。本文将以大学公共数学课程微积分课程体系中的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教学设计来探讨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在课程中的有效整合。 二、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在公式教学设计过程中整合的量化分析 如图 1 所示,对于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起到导入新课作用的“数学史篇”,公式知识讲解的“知识篇”,升华总结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数学文化篇”。在三个部分中共设计了 6 个版块,6 个板块下属共设计了15 个子版块。以最小的子版块数目为基准,15 个子版块中有 11 个子版块的设计即体现教学艺术性也体现教学效益性,两个特性整合体现的子版块比重为73.33%。 三、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教学过程中教学艺术体现分析 “美的制造说”是教学艺术的观点之一,该观点将“美的制造”作为其重要本质。“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制造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益的有效整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