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育讨论方法教材比较浅谈教育讨论方法教材比较浅谈 摘 要:本文选取五本中外教育讨论方法教材,从编者意图、教材组织和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我国教材开始借鉴国外教材并结合我国教育传统,有用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强,但是我国教材和美国教材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教育讨论方法;教材;比较 教育要改革,教育要进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科学讨论。要进行教育科学讨论,就要有正确的教育讨论方法。有不同的科研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效果,因此本文选取裴娣娜版《教育讨论方法导论》、袁振国版《教育讨论方法》、陈时见版《教育讨论方法》和孙亚玲版《教育科学讨论方法》以及美国教材《教育讨论方法导论》这五本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外教育讨论方法教材进行比较,意在看出教育讨论方法的变化与进步,发现我国教育科学讨论的传统与不足。 1 前言比较 前言是作者对自己教材的一种清楚地认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编写教材的目的和意图。 1.1 裴娣娜版《教育讨论方法导论》 来源:作者在讲授教育讨论方法课的讲稿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 目的:试图总结我国教育讨论实践经验和国内外讨论成果,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讨论方法学科体系。 特点: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吸收国内外教育科学讨论的实践经验,介绍本学科的新成果。 1.2 袁振国版《教育讨论方法》 来源: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对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讨论成果。 特点:引入新起的定性讨论方法。同时列举了两百多个成熟的讨论事例,配备了大量的图表,使本书有用具体。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适用对象:可供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讨论人员使用。 1.3 陈时见版《教育讨论方法》 目的:促进当前及未来老师的专业进展。 特点:结合最新讨论成果,收录典型案例,有助于对教育讨论方法的理解和应有。 适用对象:学习教育理论课程的师范专业学生和在职老师。 1.4 孙亚玲版《教育科学讨论方法》 来源: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教学和讨论的成果。 特点: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适用对象: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师范院校学生及在本学科继续深化讨论的读者。 1.5 总结 国内教材从专为本科生、讨论生而写逐渐转变为既为本科生、讨论生提供指导,又为同意在本学科领域继续深化其他读者服务,教材的可操作性和有用性变强。 2 内容组织比较 2.1 组织方面 裴娣娜版教材以编章的形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