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学·批判·制度文学·批判·制度 李音:吴老师好!从 20XX 年您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史”成功竞标以来,差不多历时八年,20XX 年底 12 卷的《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史料编年》丛书终于全部面世,这可以说是近年来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和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著录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史料的大型专业丛书。首先要祝贺并感谢您和参加这项浩大工程的诸位团队成员。我知道,接下来还有《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史》以及一套 8 卷的《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史论》丛书会陆续出版。借此机会,我想就这些年您的批判史讨论及相关学术思考请教若干问题。 一 问题意识与学科观念 李音:虽然中国不乏诗文评,但将其演变为中国文学批判史却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知识事件。随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首批《中国文学批判史》的问世,“文学批判史”作為一门学科,影响遂大。但从 1990 年代开始,批判史退出了学科设置体系,相比于古代和近现代的文学批判史,当代文学批判史更多地被兼容在了文学史、思潮史的系统中,还有一部分分化在文艺学中。1990 年代以来,随着学风的转移,现当代学科有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文学史讨论意识浓厚,著述成果丰富。尽管文学批判数量巨大,但与“批判史”相关思考和讨论被吸纳到文学史视野下的各种具体问题中,而没有专业独立性和主体性。 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进展到今日,可以说明显的学术空白领域几乎没有,单独提出批判史学科,兹事体大,要有足够的“合法性”来支撑。我想,您强调批判史作为独立的讨论领域,并非是简单地对现代文学讨论的靠拢,仅仅以学科建设成熟完善为目的,而是因为“当代文学”(狭义的、广义的)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寻求阐释更切合的角度和途径,这个问题一定非常大,足够独特,需要体系化的观察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文学批判史这个学科最早被命名的动机:“有适应时代进化的观念、能鉴别材料的价值、有讨论学问的工具”。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吴俊:我其实并无特别仔细、或学术性地追究过作为学科性的批判史的历史兴衰根源,目前为止还多是就其历史兴衰的现象来为相关的具体讨论寻求一种理由和依据,也即更多是在现象比较的层面上为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史确立学科地位的可能性。或者最简单地说,就是为同道鼓吹一下当代文学批判史讨论的展开和推动吧。 凡事的进行有时一开始并不是完全明确的。说起来,我最早关注并着手开始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