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李道亮,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李道亮,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臧运卓 李道亮。1971 年出生于山东东营,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智慧农业专家,20XX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与春天有关的诗句,总是给人美好和生机勃勃的印象,不论春雨、春风、春花,还是春耕,都描绘着这个季节里人们最饱满、最水灵的期待。 在拥有 14 亿人口,粮食日消耗量高达 150 万吨,而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7%的中国,春耕,更是关乎着国计民生。虽然一场疫情打乱了早春的节奏,但疫情一受到控制,大江南北立即出现了备耕的繁忙景象,而且还有了新意——农民戴着口罩忙农活,农技专家在线解答难题,农资销售通过互联网开创“不见面”的业务新模式。在北大荒,搭载北斗定位系统的拖拉机实现了万亩农场的无人化播种;在山东,无人插秧机成了田间地头的“大管家”;在安徽,植保无人机搭载作物种子冲上云霄,上演着一幕幕“天女散花”…… 这道崭新的春耕风景线中,智慧农机是当之无愧的 C 位。它们解放了人力,提升了效率,让爱种地、会种地的中国人跑进了“慧”种地的时代,把希望的田野變成了智慧的田野。 《环球人物》记者专访了我国智慧农业领域的领军专家李道亮。虽然这一季的春耕他无法像往年一样泡在田间地头了,但麦田里的隆隆声始终萦绕他的心间。 盐碱地里的苦孩子 周末上午 9:05,李道亮骑着自行车穿过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来到他在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办公室,准点开始了与记者约好的访谈。采访原本定在9:00,8:55 他打来电话:“很抱歉,由于临时处理了一些情况,我们是否可以延迟 5 分钟?9:05 准时开始。”对时间和数字,他有一种精准控制的癖好,这是他长久以来与自动化机械设备打交道形成的职业习惯。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对数字严谨,对语言他却有“理工男”难得的放松状态。记者曾看过他的公开课视频,课堂氛围轻松,他全程带笑。面对讲台下坐着的“00 后”,与其说是一位专家在传道授业,不如说他更像一位长辈在分享自己半生的经验与故事,引得台下的学生阵阵欢声笑语。 尽管有很多光环加身,诸如“中国首位农业电气与自动化学科长江学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但李道亮常年接触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他的气质也就不可能“高大上”了,质朴成了他的特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接地气儿”。拿他的代步工具来讲,一辆红黑相间的自行车,车后座被改...